当前位置: 首页 > 时讯

年轻人与专家之间,有看不见的鸿沟

发布时间:2023-04-14 16:23:31 来源:波哥评弹

年轻人在地面,专家们在云端?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价值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资料图片)

陈文玲的这番话,再次让“专家”一词遭到网友群嘲,专家似乎越来越污名化了,年轻人越来越不相信专家了。专家说一套,年轻人做一套,两者之间,正在裂成一道越来越难以逾越的鸿沟。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左冲右突,专家们在庙堂与山林之间夸夸其谈。

专家的话何以不入年轻人的耳?年轻人为何不愿意让专家指点自己的人生?

年龄差异带来的代际差别。

现在的专家,往往比年轻人在岁数上要大很多,根本不属于同一代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专家们经历了自己时代的风云,不一定能理解年轻人所经历的风雨。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年轻人未经历过专家那一代人的痛苦,不会去指点专家们的过去。专家们未经历年轻人的磨难,却用自己所谓的“专业”去指导年轻人,年轻人不买账也在情理之中。专家所说的子女是可以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不是什么新鲜观点,更像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另一种表达,这种落后的观念,说服不了已经革新观念的年轻人,拿前朝的剑,斩不了本朝的官。

知识结构差异带来的认知差别。

专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普通的年轻人与专家在专业领域,存在知识上的巨大差异。双方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可能一个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的,一个是从普通人的角度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不理解专家很正常,专家不应苛责年轻人,更应该考虑如何让自己的专业见解变得通俗易懂,而不是让自己的专业见解在年轻人眼里变成奇谈怪论。

经济差异形成的观念错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条件决定思想意识。现在的专家,大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一定成就,早就解决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他们更像是精英阶层,有着丰厚的资源,优越的条件,良好的人脉。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问题在他们眼里就很简单,很容易。殊不知,现在的年轻人在出生时,虽然在经济条件上比上一代人好一点,但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充满着竞争,从幼儿园开始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还得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房价高,工作压力大,甚至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又何来结婚生子。专家们一句轻飘飘的“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不对的”,在年轻人眼中,可能就是翻不过去的大山。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指点,与“何不食肉糜”有何区别?没有经济基础,谁又敢不负责任地生孩子,那样只会毁了自己的人生,误了孩子的人生。

出发点不同造成的鸡同鸭讲。

专家让年轻人生孩子,可能是站在宏观角度考虑问题的,是站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因此,他们的出发点是要年轻人“为国生娃”。在这个层面上,孩子就成了冰冷的数字,是社会发展的劳动力。而年轻人,首先考虑的为自己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打算,会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经济条件达不到,或者为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宁愿不生或者晚生。退一步说,就算各种经济条件都达到了,年轻人也仍然有生育自由,仍然有选择生或者不生的权利。专家们高高在上的指点,反而可能让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

还有一种现象是,一些假专家为了吸引眼球收割流量,故意发表一些离奇的言论,也影响了专家的形象,降低了专家的信誉,让年轻人对这个群体好感每况愈下。

在为国生娃和为父母生娃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为自己生活。在信专家和信父母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信自己。

专家与年轻人中间,存在多条鸿沟。要填平这些鸿沟,专家们不仅要与俱进,还要放下身段,走近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实际情况,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

专家如果不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就别怪年轻人不接受专家的看法。专家认为自己的建议是金子,年轻人可能认为是沙子。是金子还是沙子,需要时代的热风来检验——吹尽狂沙始到金。如果专家的话,几天之后就被大家所抛弃,那肯定不是金子。只有真正的金子,才能在专家和年轻人之间,建起信任的桥梁。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中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