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可以点击上面的 “关注” 二字。后续会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4月15日,就在刚刚,中国传来4个新消息,好消息接连不断,详细内容请继续往下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采用“消息+我国科学故事”的形式。非常乐意您提出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交流的过程让我们共同成长。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已经圆满完成了今年的首个科考航次任务,从三亚口岸入境。该航次是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开放共享航次,主要针对西太平洋海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参数进行全面获取和连续观测。
来自不同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了此次科考,数据涵盖了大气、海气界面、全水体、海底界面以及海底沉积物等方面。该科考船是我国首艘新一代综合科学考察船,专门用于深海探测和研究。
科学故事1: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在明朝初年,郑和作为宦官被任命为明朝的宣德七年(1405年)“七下西洋”的总指挥,率领庞大的船队穿越了茫茫大海,到达了印度洋、非洲等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航海史。
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包括官船和商船,总数达到数百艘,每艘船的船长和副船长都是经过精心选拔和培训的精英,而船员们则是从不同地方招募而来。船队中不仅有专门负责航行的水手,还有管家、厨师、铁匠、医生、官员等人员,他们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为航行的顺利和食品的保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郑和下西洋的旅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郑和的船队在印度洋上遇到了一场暴风雨,但是郑和依靠自己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带领船队度过了这场风暴,大家的信心倍增,也更加信任郑和的指挥。
郑和下西洋的另一段传奇则发生在非洲。当时,郑和的船队到达了非洲东海岸的摩加迪沙,在这里与当地的商人进行了交易。但是,当船队准备离开时,却发现有一只小狮子被误带上了船。虽然这只小狮子非常可爱,但是它在船上十分不安,经常吼叫。郑和和他的团队都非常担心,因为如果不加处理,这只小狮子会给整个船队带来危险。于是,郑和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让船上的铁匠打造了一个铁笼子,将小狮子放在里面,然后在笼子旁边安排了一个船员不停地摇晃,模拟小狮子在母亲怀里的感觉。这样,小狮子就安静下来了,也没有对船队造成危害。
在船队中,郑和号称“宝船”,担任着船队的领航和总指挥。他善于观天象,能够利用天文仪器预测风向和海流,带领船队穿越大洋。同时,他还是一位有远见的外交家,擅长处理与当地政治势力的关系。在航行过程中,郑和采取了很多策略来维护船队的安全,并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这次下西洋,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了印度、东非、阿拉伯半岛和东南亚等地,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航线。在这些地方,郑和还派遣使者向当地的国王和统治者传达了明朝的善意,并带回了丰富的贡品和珍奇物品。这些贡品中包括了许多当时欧洲人从未见过的东西,例如珍珠、丝绸、瓷器、药材、狮子和长颈鹿等动物。这些珍宝对于明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次下西洋的旅程中,郑和和他的船队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风险,但是最终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为中国的航海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郑和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他的事迹和贡献被中国人民铭记于心,并被后人称为“航海大师”、“人类友谊使者”。
如今,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经典传说,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开拓创新。而我们也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据《环球时报》报道,近年来,白酒企业把出海作为发展战略之一,但目前白酒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份额仍然很少,销售渠道主要是华人餐馆和华人超市,消费人群以华人为主。尽管如此,微小的市场份额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因为中国白酒企业希望为白酒业庞大的产能和产量找到新的出路。2022年,中国白酒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仅为0.24%,出口额占白酒销售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72%。
白酒出海进程缓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酒出口自21世纪初始以来始终以自然销售为主,白酒在国际酒类市场上仅是一小支,中国白酒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未真正深耕。白酒是一种诞生于农耕文明的酒精饮料,与中国人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承载了很多中国文化和民俗,是国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白酒出海也是一种文化出海。
科学故事2: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中国明代的一位医药学家和草药学家,他的著作《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草药学著作之一。但是,你知道吗?李时珍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曾经经历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据说,在李时珍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份跑堂的工作。那个时候,他发现有很多人因为吃了不同的草药而治愈了疾病,这让他对草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后来,李时珍决定离开跑堂的工作,去学习草药学和医学。他开始自学,并阅读了很多关于草药的书籍。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这些书籍中存在着很多错误和矛盾之处。
于是,李时珍决定自己动手写一本草药学的著作,以纠正这些错误。他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全国各地,采集了大量的草药,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实验。
最终,他完成了这本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共有60余卷,收集了大约1892种中药和1100种动物药。这本书被誉为中国药学的百科全书,对于后世的医学和药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李时珍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也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据说,在他收集草药的过程中,他曾经被一只大蛇追赶,差点丧命。幸运的是,他最终逃脱了这只蛇的追赶,并且在逃跑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治疗蛇咬伤的草药。
还有一次,他在采集草药的时候,被一群恶狼包围。李时珍很机智地用火把驱赶了这些恶狼,并且他也在这次遭遇中,发现了一种治疗狼伤的草药。
这些经历,让李时珍更加坚定了他写《本草纲目》的信心。他相信,草药有着无穷无尽的奇妙之处。于是李时珍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每天都在研究草药,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经验。在他的笔记中,他不仅记录了草药的名称、形态和功效,还描述了它们的生长环境、采摘时机和烹饪方法等细节。这些笔记最终被整理成一部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部系统全面的中草药学专著,共有52卷,收录了1892种草药。它不仅介绍了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还详细描述了药物的贮藏、制作、配伍、使用方法等,对中草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书在当时也引起了轰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
但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并不是一帆风顺地完成的。他曾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困难,如因家庭贫困而不得不辍学,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下维持生计,以及面对一些同行的嫉妒和攻击等。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自己所做的工作将会对社会有益,并最终完成了他的巨著。
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部著作不仅帮助了人们治疗疾病,还为研究草药和中药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李时珍的故事也激励了人们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困苦,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在安徽砀山县,农民们运用了无人机和自走式植保机等高科技设备,对小麦田进行精准防治,以确保夏粮的丰收。这些现代化的农业工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福建,插秧的面积已经超过了50万亩。福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当地农民在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黑龙江,许多地区已经启动了大田玉米的播种工作。农民们运用了新型的农业播种机械,不仅提高了春季播种的效率,还能够保证播种的质量。这些新型农业机械不仅能够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还可以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在现代化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通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故事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袁隆平,这个名字对每一个饱腹者而言永远不能忘记,他的“杂交水稻”几乎人人皆知。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也是杂交水稻的发明者。
袁隆平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却对种植作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够探索更多的种植技术,他读书读到了研究生阶段。然而,他并没有留在城市里从事研究工作,而是选择回到家乡,探索改良水稻的道路。
在这之前,水稻的产量一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国家为此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稻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隆平开始研究水稻的杂交育种。他不断尝试,失败了又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
最终,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高产水稻——杂交水稻。这种新品种的水稻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成功地解决了国内稻米短缺的问题。袁隆平因此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袁隆平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有一次,他为了研究水稻的结构,不幸坠入水中,差点丧命。但是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一直坚持不懈地为改良水稻而努力。
如今,杂交水稻已经在全国推广种植,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同时也对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性人物和成果,也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我们应该向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学习,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广船国际为一家意大利航运公司打造了一艘名为“MOBY FANTASY”的豪华客滚船,长237米,宽33米,共有13层甲板,可容纳2500名乘客和近800辆汽车。这艘客滚船内设多个餐厅和娱乐场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中约6700平方米供游客休闲使用。
其排水量超过70,000总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滚船之一。广船国际攻克了豪华客滚船设计和建造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同时实现了内装的100%国产化。这艘客滚船将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热那亚、奥尔比亚和里窝那之间的航线上进行运营。
科学故事4:蔡伦和造纸
在远古时代,人们使用兽皮、竹简等材料记录信息,但这些材料都很难保存和传播,限制了人类的文明进步。直到一位聪明的人发明了造纸术,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这个聪明的人就是蔡伦。他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因为他的杰出贡献而被后人尊称为“造纸之祖”。
蔡伦小时候就特别聪明,他经常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它们的本质和用途。有一天,他在家里看到一堆竹子,突然想到,如果把竹子削成细片,再把它们粘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一张更大的纸张,用来记录文字和图画。
于是,蔡伦开始进行实验。他把竹片泡在水里,再加入一些草药和粘合剂,待竹片软化后,用笔刷把它们涂上一层粘合剂,再把竹片按照特定的方式压在一起。经过反复处理,竹片就变成了纸张。
蔡伦成功地发明了造纸术,并将其推广到全国各地。这项技术让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记录信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商业发展。后来,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因为蔡伦的发明,我们现在可以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记录我们的思想和知识,让它们流传千古。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纸张依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我们需要感谢蔡伦和他的造纸术,让我们能够记录和分享我们的文化和知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面评论区留言讨论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中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